玉米是畜禽饲料主要的能量原料,由于其产量大、能量高、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等特点,在能量饲料中占主导地位。当玉米价格较高、货源较紧张时,可以用来替代的原料有小麦、稻谷、大麦、高粱、木薯和糙米等。这些能量原料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调质制粒加工过程中,淀粉在水热的作用下会发生糊化,产生粘性,使得颗粒饲料的结构紧密,提高颗粒加工质量。淀粉的糊化程度受温度、水分、剪切作用时间的影响。除糊化度的大小影响粘结力外,淀粉的来源和种类不同,粘结力也不同。一般粉质淀粉的粘结力大于角质淀粉,如大麦、小麦淀粉的粘结力大于玉米和高粱(糯玉米和粘高粱除外)。因此,在饲料加工过程中要考虑玉米替代原料的淀粉含量、淀粉类型(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与玉米的差异等,选择合适的粉碎粒度、调质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保证颗粒饲料质量和制粒效率。如利用小麦替代玉米,小麦淀粉的粘结性比玉米淀粉的粘结性好,会导致颗粒饲料硬度增加,在水中的软化时间也会变长,因而小麦的粉碎粒度要相对大一些,以降低粘结性,制粒机环模模孔的长径比也可适当减小,以降低硬度。
豆粕的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动物的营养需求,是畜禽饲料主要的蛋白原料,蛋白质在调质制粒等湿热加工过程中具有热塑性和黏结性,也是影响颗粒饲料质量和制粒效率的重要因素。用来替代豆粕的原料主要包括菜粕、棉粕、花生粕、亚麻籽粕和葵花籽粕等,不同来源的原料的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蛋白结构、蛋白质变性程度不同,在湿热加工中的溶解性、吸水性、热塑性和粘结性等功能特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豆粕替代原料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和制粒效率的影响也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粉碎粒度、调质温度和时间等加工工艺参数。
总之,非玉米豆粕型日粮类型很多、原料复杂多样,在调质制粒过程中要考虑替代原料的营养成分、理化特性和加工性能等与玉米、豆粕的差异性,针对特定的日粮类型选择合适的粉碎粒度、调质温度、调质时间和模孔长径比等,提高颗粒质量和制粒效率,实现非玉米豆粕型日粮的精细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