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交了关于建设农业强国、饲料节粮及优化原料进口配额、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等提案。
近年来,为改善营商环境和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取得显著成效,让广大民营企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策红利。刘永好认为,随着疫情放开、经济重启,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加强涉企政策解读,完善支持机制
刘永好指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信心不足。“民营企业的信心不足,有可能导致生产能力的不足,导致员工收入增量的不足,影响对消费的预期,对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不利的。”一方面,实体企业经过三年疫情冲击,普遍处于发展低谷,虽然旅游、消费等行业已经率先出现了强烈复苏信号,但全行业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过去几年的民间投资下滑明显,企业看不清方向,多持观望态度,选择“躺平”不投资或少投资。
刘永好建议,包括加强各类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时、精准解读,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预期;完善民营企业的支持机制,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增信心、抓发展。
建议优化原料进口配额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在《关于支持饲料节粮及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的提案》中,刘永好建议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管理制度,从原料端保障饲料用粮安全。
与改革开放前不同,当前饲料是粮食消费的最大主力。根据测算,2021年饲料用粮占比48%,达到口粮消费的1.5倍,且每年增速达7%。
刘永好表示,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进口粮食的政策通道,将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他建议,优化进口玉米、小麦配额管理制度,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进口饲料用原料,增加进口玉米、小麦配额规模,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效率。
在刘永好看来,粮食进口渠道多元化是有利并且可行的,政策落地的难点在于是全部放开、试点或者按照饲料生产或者用粮量进行分配上。此外还要与保护农民利益结合起来。
建议推出专项金融产品应对猪周期
刘永好表示,养猪业通常4年一个周期,金融机构往往赚钱的时候给予支持,亏损的时候规避风险。所谓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指的是金融机构设计出长周期产品,覆盖4年到5年。以生猪养殖业为例,这样的金融产品符合“猪周期”规律。从过去4次大的“猪周期”平均计算,好的养殖企业是赚钱的,因此这样一个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对金融机构来说能够做到总体平衡,对企业来说也得到了支持。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企业作用”的提案中,他建议,针对农业产业周期性强的特点,鼓励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调研沟通,从企业面对产业周期的实际金融需求出发,创新金融工具对于企业的支持方式,研发支持农业领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帮助农业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性波动,“熨平”产业周期,提高企业对农业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信心和积极性。